肺癌多发生于
- A: 40岁以上的男性
- B: 40岁以上的女性
- C: 40岁以下的男性
- D: 40岁以下的女性
- E: 青年男女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某肺癌患者,其肺癌病理类型为中央型,且多见于年轻男性,生长快,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对放疗及化疗很敏感。该病理分型为
- 1970年至1974年,英国医生中每年的肺癌死亡率如下:重度吸烟者为160/10万,非吸烟者为8/10万,所有英国医生中为80/10万。假设肺癌死亡率可反映肺癌发病率。该人群中由于吸烟所致肺癌的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是多少(以百分比表示)
- 调查发现吸烟者患肺癌率约为10%,有人即使终生吸烟也尚未罹患肿瘤。说明个体遗传因素在化学致突变致癌作用中不容忽视。一般认为,遗传多态性是决定化学毒物毒作用性质和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认为遗传多态性的标准是指当一个基因座位上最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不超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是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GST存在多态性,下列哪种类型缺乏与个体罹患肺癌的高危险性相关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体内一种特异性修复酶,其缺乏与肿瘤发生有一定关系,MGMT多态性可以解释个体对于下列哪种物质的敏感性不同
- 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2004年6月术后的诊断为
- 患者男,63岁。因“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天”入院。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多,T9、T10椎体骨质破坏。纤维支气管镜于右上肺叶支气管处见新生物,活检示:低分化腺癌。骨ECT示:T9、T10、L1、右侧第5肋骨转移性病变。头颅MRI、腹部B超均未发现异常。患者在3个月后突发一侧肢体乏力状况,需要考虑进行的检查是
- 患者男,63岁。因“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天”入院。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多,T9、T10椎体骨质破坏。纤维支气管镜于右上肺叶支气管处见新生物,活检示:低分化腺癌。骨ECT示:T9、T10、L1、右侧第5肋骨转移性病变。头颅MRI、腹部B超均未发现异常。应该马上进行的后续治疗措施为
- 患者男,63岁。因“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天”入院。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多,T9、T10椎体骨质破坏。纤维支气管镜于右上肺叶支气管处见新生物,活检示:低分化腺癌。骨ECT示:T9、T10、L1、右侧第5肋骨转移性病变。头颅MRI、腹部B超均未发现异常。若患者目前身体活动正常,那么应当接受的治疗不包括
- 乳癌多发生于
- 患者男,63岁。因“胸背部疼痛3个月余,加重1天”入院。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多,T9、T10椎体骨质破坏。纤维支气管镜于右上肺叶支气管处见新生物,活检示:低分化腺癌。骨ECT示:T9、T10、L1、右侧第5肋骨转移性病变。头颅MRI、腹部B超均未发现异常。若患者在3个月后突发一侧肢体乏力状况,对患者进行头颅MRI。应该马上进行的后续治疗措施为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