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决定其衰老的主要因素是
- A: 细胞器
- B: 细胞核
- C: 细胞质
- D: 细胞膜
- E: 胞质成分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者,男性,30岁。因重症肺炎行机械通气2周,体温正常5天,最近又发热3天,体温38.5〜39℃。查体: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气道分泌物为黄色黏痰,右颈内静脉置管部位皮肤红肿、硬结,无脓液渗出。对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如果导管定量细菌培养阳性(大于103CFU),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培养结果一致,细菌为MRSA,需加用哪种抗菌药物
- 男,31岁,因颅脑外伤、神志不清2h入住脑外科。体检:深昏迷,T36.7℃,R29次/min,P88次/min,BP150/90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抵抗,两侧呼吸音清,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双侧巴宾斯基征均为阳性。CT示颅内出血,外周血象WBC11.8×109/L,N85%,胸片报告无异常。入院后开颅去除颅内血肿,并行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体温一直波动于38-38.5℃,术后第7天神志逐渐转清,体温复常,但术后第15天,体温升高到39.6℃,此时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医院感染依据的是要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是若患者血培养及痰培养均检出不动杆菌,抗菌药物选用原则正确的是
-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少尿3天,意识模糊1天。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29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79/55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WBC27×10/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Fg1.4g/L(正常1.8-4.5g/L),DD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磁共振提示蛛网下腔出血。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患者出血的机制不包括与外周血涂片裂体细胞相关的DIC功能代谢变化是
-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少尿3天,意识模糊1天。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29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79/55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WBC27×10/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Fg1.4g/L(正常1.8-4.5g/L),DD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磁共振提示蛛网下腔出血。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
-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少尿3天,意识模糊1天。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29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79/55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WBC27×10/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Fg1.4g/L(正常1.8-4.5g/L),DD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磁共振提示蛛网下腔出血。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患者出血的机制不包括
- 男,31岁,因颅脑外伤、神志不清2小时入住脑外科。体检:深昏迷,T36.7℃,R29次/分钟,P88次/分钟,BP150/90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抵抗,两侧呼吸音清,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双侧巴宾斯基征均为阳性。CT示颅内出血,外周血象WBC11.8×109/L,N85%,胸片报告无异常。入院后开颅去除颅内血肿,并行气管切开,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体温一直波动于38~38.5℃,术后第7天神志逐渐转清,体温复常,但术后第15天,体温升高到39.6℃,此时气管插管已拔出,患者有咳嗽、咳痰,无尿路刺激症状。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下列说法中,哪一项干旱医院感染的依据要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是若患者血培养及痰培养均检出不动杆菌,抗菌药物选用原则下列哪项正确
- 患者,男,50岁,个体经营羊肉串,有过外伤史。发热8天伴头痛,发热原因待查入院。体温39℃,血象WBC不升高,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处理效果不明显。入院血培养三天G-小杆菌(ESBL+),单个存在,无动力。生化鉴定疑似布鲁氏菌。依据:细菌培养特性、染色菌体形态特征等、病人的接触史、流行病学及病史-波浪热、血象、临床症状,诊断布鲁氏菌病。该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结合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治疗6周后痊愈。所用链霉素属于
- 未成熟卵子体外培养适用于
- 体外培养细胞时,除营养成分外,必须加入培养基中的成分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