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搜题
登录
搜索
关于染色体多态性的常见部位,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 Y染色体长臂结构异染色质区
B: D组染色体的随体区
C: G组染色体的随体区
D: 第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部位
E: X染色体末端
答案:
查看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有丝分裂中,被人们较多接受的关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机理是
患者,男性,44岁,销售人员。全身泛发丘疹伴发热1个月余。1个月前全身出现多发肤色丘疹伴发热,口服退热药物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体温仍升高。既往曾有多次非婚性接触史。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阳性。皮损组织多次沙氏琼脂培养呈双相性,菌落25℃为菌丝相、35℃为酵母相。菌丝镜下可见多数为两轮生,少数单轮生的帚状枝。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培养的结果,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如果经PCR鉴定确认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下列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
患者,男性,44岁,销售人员。全身泛发丘疹伴发热1个月余。1个月前全身出现多发肤色丘疹伴发热,口服退热药物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体温仍升高。既往曾有多次非婚性接触史。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阳性。皮损组织多次沙氏琼脂培养呈双相性,菌落25℃为菌丝相、35℃为酵母相。菌丝镜下可见多数为两轮生,少数单轮生的帚状枝。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培养的结果,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如果经PCR鉴定确认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下列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von Willebrand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已知与之相关的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定位于12pl3.31)存在多种突变形式。携带突变的人群比例约为 1/120,可出现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临床病理症状。临床病理分析表明,本病患者体内的vWF活性异常增高,使与血小板的结合能力相应增强。当机体受损出血时,血小板会因与vWF的强力结合而难以解离出来,以致不能够接触、依附于血管内皮而发挥其止血功能。vWF突变属于
X染色体和18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多存在于
患者,男性,44岁,销售人员。全身泛发丘疹伴发热1个月余。1个月前全身出现多发肤色丘疹伴发热,口服退热药物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体温仍升高。既往曾有多次非婚性接触史。抗HIV抗体初筛及确认试验阳性。皮损组织多次沙氏琼脂培养呈双相性,菌落25℃为菌丝相、35℃为酵母相。菌丝镜下可见多数为两轮生,少数单轮生的帚状枝。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培养的结果,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如果经PCR鉴定确认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下列关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关于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正确的是:
染色体多态性部位常见于
染色体多态性部位常见于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
不再提醒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