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常常需要调整细胞密度,以每ml溶液中的细胞数表示。在计数的同时,用()区分死、活细胞
- A: 台盼蓝染色法
- B: 酚红染色法
- C: 荧光标记法
- D: MTT比色法
-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培养瓶底部的附着介质是
- 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培养的时间过长,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培养器皿和培养基,而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它们的各种生物特性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将培养的细胞较长时间冷冻保存在什么中,待研究需要时将细胞复苏后再作培养
- 患者,男性,30岁。因重症肺炎行机械通气2周,体温正常5天,最近又发热3天,体温38.5〜39℃。查体: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气道分泌物为黄色黏痰,右颈内静脉置管部位皮肤红肿、硬结,无脓液渗出。对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如果导管定量细菌培养阳性(大于103CFU),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培养结果一致,细菌为MRSA,需加用哪种抗菌药物
- 以下病人的诊断是:女,33岁。间隙性畏寒,发热3个月,伴关节痛及躯干部反复出现皮疹,在外院诊断不明转院。体检:体温40℃,营养状况尚好,指间关节呈梭形肿胀,肝脾不大。化验:WBC26.2×109/L,N0.82(82%),L0.16(16%),E0.02(2%),红细胞沉降率60mm/h,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但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 男孩,5岁。因发热8d、轻咳在当地治疗,3d后热持续不退转来院。体检:体温39.5℃,神志清,精神萎靡,心脏无异常,两肺呼吸音粗,腹软.肝肋下3cm,质软,脾肋下2.5cm。外周血象白细胞数6.2×10 9/L。中性粒细胞0.62,嗜酸性粒细胞为0。血培养有伤寒沙门菌生长。小儿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为
- 体外培养细胞时,除营养成分外,必须加入培养基中的成分是
-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少尿3天,意识模糊1天。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29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79/55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WBC27×10/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Fg1.4g/L(正常1.8-4.5g/L),DD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磁共振提示蛛网下腔出血。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患者出血的机制不包括与外周血涂片裂体细胞相关的DIC功能代谢变化是
- 患者,男,50岁,个体经营羊肉串,有过外伤史。发热8天伴头痛,发热原因待查入院。体温39℃,血象WBC不升高,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处理效果不明显。入院血培养三天G-小杆菌(ESBL+),单个存在,无动力。生化鉴定疑似布鲁氏菌。依据:细菌培养特性、染色菌体形态特征等、病人的接触史、流行病学及病史-波浪热、血象、临床症状,诊断布鲁氏菌病。该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结合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治疗6周后痊愈。所用链霉素属于
- 患者,女性,49岁,高热、寒战1周,少尿3天,意识模糊1天。体格检查:体温39.6℃,脉搏129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79/55mmHg。皮肤散在出血点和瘀斑。实验室检查:WBC27×10/L,Hb88g/L,PT21秒(对照13.5秒),Fg1.4g/L(正常1.8-4.5g/L),DD大于1.0mg/L(对照小于0.5mgL)。外周血涂片可见裂体细胞。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生长。磁共振提示蛛网下腔出血。诊断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DIC。患者不属于DIC临床表现的症状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