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束支位于三尖瓣
- A: 前叶的前上方
- B: 后叶的后下方
- C: 隔侧叶的后下方
- D: 前叶的后下方
- E: 隔侧叶的前上方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关于右束支电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 希氏束波(电位)与右束支波(电位)的鉴别方法有
- 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2004年6月术后的诊断为
- 提前的激动源于右束支,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应诊断为
- 心脏房室束及其分支主要位于
- 右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大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应诊断为
- 患者男性,64岁。15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当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咯黄痰,每年发作3~4次,多发生在冬春季。近4年来心悸气短,活动后加剧。1月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尿少及下肢水肿,有腹水。既往有冠心病史。查体:T36.9℃,R32次/分,心率120次/分,律齐。神清,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可闻及Ⅲ/VI期收缩期杂音。肝右肋下2cm可触及,并有压痛,腹水征(+),双下肢水肿(++)。实验室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81.7%,淋巴18.3%。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血气分析:pH7.3,PaO273.5mmHg,PaCO256.20mmHg。心电图:电轴右偏,大于等于12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大于等于1.05mV,有肺型P波和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胸片示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紊乱、增多。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8mm,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本病例诊断为
- 患者男性,64岁。15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当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咯黄痰,每年发作3~4次,多发生在冬春季。近4年来心悸气短,活动后加剧。1月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尿少及下肢水肿,有腹水。既往有冠心病史。查体:T36.9℃,R32次/分,心率120次/分,律齐。神清,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可闻及Ⅲ/VI期收缩期杂音。肝右肋下2cm可触及,并有压痛,腹水征(+),双下肢水肿(++)。实验室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81.7%,淋巴18.3%。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血气分析:pH7.3,PaO273.5mmHg,PaCO256.20mmHg。心电图:电轴右偏,大于等于12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大于等于1.05mV,有肺型P波和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胸片示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紊乱、增多。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8mm,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本病例诊断为本病例的诊断依据是
- 三叉神经痛位于第Ⅰ支可能会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