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成分是
- A: C5b
- B: C5b6789
- C: C5b67
- D: C5b678
- E: C5b789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8个月男婴,生后5个月开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肺炎2次。查体:发育较差,气促,唇周发绀,口腔黏膜鹅口疮,双肺满布细湿啰音。肝肋下3cm,脾肋下lcm。血清IgG 2.3g/L,IgM 6.8g/L,IgA 0.05g/L。最可能的诊断为流式细胞仪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标记缺乏的分子是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可长期使用
- 成年男性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数月,一周前出现头部持续性疼痛,3天前出现发热达38℃左右,今日头痛加重,出现昏迷,检查可见项强,脑脊液轻度混浊,白细胞数为12×10^9/L,以淋巴细胞为多见,总蛋白1.5g/L(标准值为0.15~0.45g/L),集菌涂片镜检见厚荚膜的菌体。除外结核性脑膜炎,最可能的诊断是
- 成年男性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数月,一周前出现头部持续性疼痛,3天前出现发热达38℃左右。今日头痛加重,出现昏迷,检查可见颈强,脑脊液轻度混浊,白细胞数为12×10/L,以淋巴细胞为多见,总蛋白1.5g/L(标准值为0.15~0.45g/L),集菌涂片镜检可见有芽生孢子和厚荚膜的菌体。排出结核性脑膜炎。最可能的诊断是
- 患儿,5岁,咳嗽一个月。初起有发热、咳嗽等症;现已退热,但咳嗽日渐加重尤夜间咳嗽剧烈,为阵发性痉咳伴呕吐。临床检查发现患儿精神萎靡,面部水肿,眼结膜出血,舌系带有溃疡,肺部未闻及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达30×109/L。使用红霉素治疗三天后症状好转。患儿感染的病原菌最可能是
-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从植物中成功提取的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用于疟疾的治疗。近年发现青蒿素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膜的钙离子主动转运蛋白SERCA引起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某研究生拟检测青嵩素对结肠癌细胞SERCA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了青蒿素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Trizol法进行RNA提取。他在实验过程中,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使用DEPC处理的塑料制品、玻璃和金属物品,尽量迅速操作,用DEPC水溶解RNA并在进行浓度测定和准备逆转录反应时将RNA管
- 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
- 能使细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
- 患者,女,50岁。腹胀。乏力3个月,未在意,3天前出现感冒、发热,到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脾大,因而转入我院。护检:T36℃,P80次/min,BP16.0/12.0kPa。皮肤及巩膜无黄染,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心肺检查无异?肝肋下1.5cm,脾大甲乙线14cm,甲丙线19cm,丁戊线7cm。辅助检查:Hb86g/L;WBC66.5X10的9次方/L,原粒0.01,早幼粒0.02,中幼粒0.09,晚幼粒0.09,杆状核0.14,分叶核0.57,嗜酸粒细胞0.04,嗜碱粒细胞0.04;PLT425X10的9次方/L。尿便常规、BUN、肝功能、心电图均正常。骨髓象极度活跃,粒:红为23:1,原粒0.01早幼粒0.01,中幼粒0.18,晚幼粒0.16,杆状0.28,分叶0.24,嗜酸分叶0.05,嗜碱细胞0.02,中、晚幼红0.04,淋巴0.01,巨核细胞可见8个,血小板成簇分布,形态正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分(正常对照120分),Ph 染色体阳性。请问:(1)本病例应诊断为何病?其依据是什么?(2)当前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是什么?(3)当前使该病取得痊愈的唯一有希望的疗法是什么?(4)估计患者有哪些护理问题?(5)本病例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从植物中成功提取的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用于疟疾的治疗。近年发现青蒿素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膜的钙离子主动转运蛋白SERCA引起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某研究生拟检测青蒿素对结肠癌细胞SERCA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了青蒿素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Trizd法进行RNA提取。他在实验过程中,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使用DEPC处理的塑料制品,玻璃和金属物品,尽量迅速操作,用DEPC水溶解RNA并在进行浓度测定和准备逆转录反应时将RNA管暂时置于冰内。他这些做法是为了避免RNA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