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粒细胞有关红细胞混入量的质量标准要求,血细胞的比容为
- A: 小于等于0.15/袋
- B: 小于等于0.17/袋
- C: 小于等于0.18/袋
- D: 小于等于0.20/袋
- E: 小于等于0.25/袋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者,29岁,男性,2天前开始出现尿痛,伴有灼热感,尿道口出现浆液性分泌物。患者曾于4周前未采取保护措施与一新的女性伴侣发生性关系。涂片镜检可见50%中性粒细胞和50%单核白细胞,未见任何微生物。引起该患者尿道炎的病原体最有可能是
-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9/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9/L,尿中有膜状物经上述治疗后小便量仍在100ml/24h左右,应采取下列何种治疗措施
-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9/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9/L,尿中有膜状物其热退后患者出现尿量少,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应首先采用何种措施
-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9/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9/L,尿中有膜状物该疾病诊断为其热退后患者出现尿量少,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应首先采用何种措施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检查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目前该患儿采用最合适的化学治疗方案是
-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9/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9/L,尿中有膜状物该疾病诊断为其热退后患者出现尿量少,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应首先采用何种措施经上述治疗后小便量仍在100ml/24h左右,应采取下列何种治疗措施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检查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目前该患儿采用最合适的化学治疗方案是本例如治疗经过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的时间为
- 4岁男孩,发热、嗜睡、头痛3天,体温40.2℃,意识呈浅昏迷,颈软,双侧瞳孔缩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周围血象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100×106/L,多核0.80,单核0.20,糖4.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0.9mmol/L。该患儿应诊断为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对该患儿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具有鉴别意义的是
- 男性,28岁,农民,10月30日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天,鼻出血1次。用扑热息痛后热退,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象:白细胞数18×109/L,中性粒细胞60%,形态不正常的单核细胞12%,淋巴细胞23%,血小板50×109/L,尿中有膜状物该疾病诊断为其热退后患者出现尿量少,24小时尿量小于500ml,应首先采用何种措施经上述治疗后小便量仍在100ml/24h左右,应采取下列何种治疗措施在这一阶段,除下列哪一症状外患者均可出现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