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头颅平片的表现是
- A: 颅缝分离、囟门扩大和延迟闭合
- B: 头颅呈圆球状增大,头面比例失调
- C: 颅板菲薄,密度减低
- D: 蝶鞍呈气球状增大
- E: 以上都对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儿,女,12岁,头痛、恶性、呕吐一周,平扫CT检查示小脑蚓部低密度肿块,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形成脑积水。根据病史和影像描述,最可能的疾病是
- 患儿,女,5岁,因头痛就诊,MRI示小脑蚓部见一大小约3cm×4cm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四脑室受压、变扁,位置前移,幕上脑积水。最可能的诊断是
- 患儿,女,12岁,头痛、恶性、呕吐一周,平扫CT检查示小脑蚓部低密度肿块,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形成脑积水。根据病史和影像描述,最可能的疾病是本病好发部位为
- 大部分宫内感染儿出生时无明显特征,随后可出现肝脾肿大、黄疸、贫血及颅内钙化脑积水和小头畸形等神经系统疾病
-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原因是( )。
- 11岁男孩,内蒙古人,因“间歇性四肢乏力伴头昏1年余”就诊,发作时以双下肢及左上肢为甚,伴左手阵发性麻木不适,出冷汗及头昏、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呕吐、发热,在当地医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缓解。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发现皮下囊肿,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思维反应稍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四肢肌力5级,肌容积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轮替运动欠灵活,以左侧明显,四肢腱反射稍活跃,病理征阴性。采集病史需重点了解的是患儿曾食“米猪肉”,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需要完善的检查是血和脑脊液囊尾蚴抗体(ELISA法)均阳性。脑电图示局灶慢波,无癫痫波。血常规:WBC 4.5×109/L,中性粒细胞17%。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弥漫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位于皮质、脑室旁、小脑等部位,直径小于0.9cm×0.9cm,增强扫描有环行强化。目前的诊断考虑为患儿影像学提示颅内多发囊性病变,多发的长T1、长T2周围伴环形强化,临床上有头昏、头痛等颅内高压表现且出现发作性症状,脑脊液囊尾蚴抗体阳性,脑囊尾蚴病诊断明确,眼底检查未发现眼部囊尾蚴病变。决定给予杀虫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是
- 11岁男孩,内蒙古人,因“间歇性四肢乏力伴头昏1年余”就诊,发作时以双下肢及左上肢为甚,伴左手阵发性麻木不适,出冷汗及头昏、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呕吐、发热,在当地医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缓解。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发现皮下囊肿,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思维反应稍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四肢肌力5级,肌容积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轮替运动欠灵活,以左侧明显,四肢腱反射稍活跃,病理征阴性。采集病史需重点了解的是患儿曾食“米猪肉”,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需要完善的检查是血和脑脊液囊尾蚴抗体(ELISA法)均阳性。脑电图示局灶慢波,无癫痫波。血常规:WBC 4.5×109/L,中性粒细胞17%。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弥漫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位于皮质、脑室旁、小脑等部位,直径小于0.9cm×0.9cm,增强扫描有环行强化。目前的诊断考虑为
- 11岁男孩,内蒙古人,因“间歇性四肢乏力伴头昏1年余”就诊,发作时以双下肢及左上肢为甚,伴左手阵发性麻木不适,出冷汗及头昏、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呕吐、发热,在当地医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缓解。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发现皮下囊肿,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思维反应稍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四肢肌力5级,肌容积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轮替运动欠灵活,以左侧明显,四肢腱反射稍活跃,病理征阴性。采集病史需重点了解的是患儿曾食“米猪肉”,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需要完善的检查是血和脑脊液囊尾蚴抗体(ELISA法)均阳性。脑电图示局灶慢波,无癫痫波。血常规:WBC4.5×109/L,中性粒细胞17%。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弥漫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位于皮质、脑室旁、小脑等部位,直径小于0.9cm×0.9cm,增强扫描有环行强化。目前的诊断考虑为患儿影像学提示颅内多发囊性病变,多发的长T1、长T2周围伴环形强化,临床上有头昏、头痛等颅内高压表现且出现发作性症状,脑脊液囊尾蚴抗体阳性,脑囊尾蚴病诊断明确,眼底检查未发现眼部囊尾蚴病变。决定给予杀虫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是治疗初始阶段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左手麻木发作频繁,BP135/90mmHg。需加用的治疗是
- 11岁男孩,内蒙古人,因“间歇性四肢乏力伴头昏1年余”就诊,发作时以双下肢及左上肢为甚,伴左手阵发性麻木不适,出冷汗及头昏、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呕吐、发热,在当地医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缓解。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发现皮下囊肿,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思维反应稍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四肢肌力5级,肌容积正常,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上肢轮替运动欠灵活,以左侧明显,四肢腱反射稍活跃,病理征阴性。采集病史需重点了解的是患儿曾食“米猪肉”,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需要完善的检查是血和脑脊液囊尾蚴抗体(ELISA法)均阳性。脑电图示局灶慢波,无癫痫波。血常规:WBC4.5×109/L,中性粒细胞17%。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弥漫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位于皮质、脑室旁、小脑等部位,直径小于0.9cm×0.9cm,增强扫描有环行强化。目前的诊断考虑为患儿影像学提示颅内多发囊性病变,多发的长T1、长T2周围伴环形强化,临床上有头昏、头痛等颅内高压表现且出现发作性症状,脑脊液囊尾蚴抗体阳性,脑囊尾蚴病诊断明确,眼底检查未发现眼部囊尾蚴病变。决定给予杀虫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是治疗初始阶段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左手麻木发作频繁,BP135/90mmHg。需加用的治疗是经阿苯达唑杀虫后,同时给予激素、脱水及抗癫痫治疗,患儿发作性麻木的症状缓解,无头痛、抽搐等,治疗前后头颅MRI对比病灶明显减少。治疗期间监测肝功能发现谷丙转氨酶由治疗前30U/L升高至230U/L,胆红素无明显升高。目前的治疗措施为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