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疹发病机制,主要由Ⅳ型变态反应参与的药疹是
- A: 荨麻疹型药疹
- B: 麻疹型药疹
- C: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D: 紫癜型药疹
- E: 湿疹型药疹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关于药疹发病机制,主要由II型变态反应参与的药疹是
- 关于药疹发病机制,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参与的药疹是
- 关于药疹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9/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药疹处理首要的措施是
- 陈某,女,29岁,海南人。因发热伴头痛、骨关节疼痛、皮疹4天入院。身体评估:体温39.1℃,皮肤有散在的斑丘疹及红斑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数3.8×109/L,红细胞4.2×1012/L,血小板96.3×109/L。病人所患疾病最可能是有助于明确其诊断的检查是该病的特效病原治疗药物是
-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9/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9/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 男,52岁。患皮肤病10余年,反复发作,累及全身。躯干及四肢伸侧分布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斑块,肘、膝、腰、骶尾部更为明显,表面覆有分层云母样鳞屑;鳞屑易剥除,下方呈发亮淡红色薄膜状及点状出血。头皮皮损表面有较厚鳞屑,头发成束。手足甲呈凹陷点,甲床肥厚。 该病分型属于针对该患者病情,哪种药物为禁用药物该病的病理不可能是下列哪项与该病无关
- 患者女,28岁。全身皮疹反复发作3年,伴瘙痒。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红斑、丘疹,搔抓后有少许鳞屑,感瘙痒,未予重视,自行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后皮疹消退,但停药后皮疹复现。此后患者皮疹反复发作,尤其秋冬季及冬春季交替时明显,每次均自行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疹消退后停药,未作进一步的诊治。1年前饮酒后病情加重,皮疹增多,渐波及全身,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予相关治疗后病情能控制,但皮疹反复发作,遂求诊于我科。既往史无特殊。查体:头部见红斑、丘疹,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见束状发;躯干、四肢伸侧见广泛分布的红斑、丘疹、斑块,上覆多层鳞屑,剥去鳞屑后见淡红色薄膜及点状出血。指(趾)甲呈“顶针样”凹陷。同形反应阳性。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颗粒层减少,棘层增厚,表皮突整齐向下延伸;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针对该患者的上述情况,最可能的诊断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