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搜题
登录
搜索
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成分与另外一种细胞的细胞成分融合后制备的杂交细胞可用来产生克隆羊多利,涉及的细胞或细胞成分是
A: 细胞核,受精卵细胞
B: 细胞质,受精卵细胞
C: 细胞核,卵细胞
D: 细胞核,卵细胞质
E: 细胞,受精卵细胞
答案:
查看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乳腺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的特征为上皮细胞
女性,48岁,右乳腺发现一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肉眼观察,肿物结节状,边界清楚,无包膜,切面为实性分叶状,并见弯曲的裂隙;镜下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呈裂隙状排列,裂隙周围间质富于细胞,并呈叶状突入腺腔;间质细胞异型性小,分裂象罕见,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女,43岁。左乳房外上象限扪及3cm*5cm质硬肿块,与皮肤和肌肉无界限,左腋窝扪及肿大孤立的质硬淋巴结。活检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余未见异常。该患者按乳腺癌患者TNM分期是
女,45岁。左乳房外上象限扪及4cm×5cm质硬肿块,与皮肤和肌肉无界限,左腋窝扪及重大孤立的质硬的淋巴结。活检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余未见异常。该患者按乳腺癌患者TNM是
女,45岁。左乳房外上象限扪及4×5cm质硬肿块,与皮肤和肌肉无界限,左腋窝扪及重大孤立的质硬的淋巴结。活检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余未见异常。该患者按乳腺癌患者TNM是( )
老年女性,65岁。发现右乳腺无痛性肿物1个月,逐渐长大,边界不清,不易活动。大体切面鱼肉状,镜下显示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胞质较丰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局灶有坏死,未见上皮成分。最可能的诊断是
女性,43岁,无意中发现左乳房内上方约3cm×2cm的质硬肿块,无疼痛。肿块表面有“酒窝样”变。体格检查又发现左腋窝有1.2cm×lcm大小质硬淋巴结,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左乳癌。在临床中乳腺癌最常见的部位是乳癌表面皮肤“酒窝样”改变,其原因是
女性,28岁,左乳腺肿块,钼靶射线检查未见异常,镜下见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网孔状或裂隙状次级管腔,腔面不整齐,于导管周围呈边窗样分布,上皮细胞呈流水样排列,免疫组化CK5/6、CK34Bel2阳性,应诊断为
女性,43岁,无意中发现左乳房内上方约3cm×2cm的质硬肿块,无疼痛。肿块表面有“酒窝样”变。体格检查又发现左腋窝有1.2cm×lcm大小质硬淋巴结,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左乳癌。在临床中乳腺癌最常见的部位是乳癌表面皮肤“酒窝样”改变,其原因是乳癌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其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
不再提醒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