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标准叙述错误的是( )
- A: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为26.0-36.0秒,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30秒以上为异常
- B: FIB<1g/L
- C: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为10.9-14.7秒,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 D: APPT为正常值的1.5倍
- E: PT为正常值的1.5倍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者女,20岁。双下肢发生红色皮疹,不痒不痛10天。起病前有感冒病史,后双下肢出现紫红色丘疹和瘀点,有时觉乏力、头痛、小腿肌肉酸胀不适。体查:双下肢尤双小腿密集紫红色斑疹,压不褪色,表面无皮屑,关节无红肿,躯干、上肢无皮疹。下列检查中,对诊断无帮助的是若血小板正常,凝血功能无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下列对患者处理,不妥的是
- 患者女,20岁。双下肢发生红色皮疹,不痒不痛10天。起病前有感冒病史,后双下肢出现紫红色丘疹和瘀点,有时觉乏力、头痛、小腿肌肉酸胀不适。体查:双下肢尤双小腿密集紫红色斑疹,压不褪色,表面无皮屑,关节无红肿,躯干、上肢无皮疹。下列检查中,对诊断无帮助的是若血小板正常,凝血功能无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 患者,男性,56岁。既往病史不详。本次因“皮肤黄染伴乏力10天,神志改变1天”入院。查体:神志朦胧,语无伦次,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 为明确诊断,对该患者还需做的辅助检査是如患者相关检查报告:血总胆红素382µmol/L,结合胆红素230µmol/L,ALT463U/L,凝血酶原活动度30%,脑电图有明显的慢波,则该患者诊断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肝功能监测,下列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有
- 患者,男性,56岁。既往病史不详。本次因“皮肤黄染伴乏力10天,神志改变1天”入院。查体:神志朦胧,语无伦次,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 为明确诊断,对该患者还需做的辅助检査是如患者相关检查报告:血总胆红素382µmol/L,结合胆红素230µmol/L,ALT463U/L,凝血酶原活动度30%,脑电图有明显的慢波,则该患者诊断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肝功能监测,下列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有如病程中该患者出现尿量减少,考虑肝肾综合征,其临床变化描述错误的有
- 患者女性,49岁,因“怕热、消瘦、手颤16年,心悸、胸闷、恶心、呕吐1个月,加重3日”入院。1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怕热多汗、消瘦、手颤,体重下降l0kg,于外院查甲状腺功能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间断甲巯咪唑(他巴唑)治疗(剂量约15mg/d),症状缓解,同时于外院行放射性碘治疗,停用甲巯咪唑。入院前1个月,患者心悸、胸闷、恶心、呕吐,遂来急诊测FT3大于30.8pmol/L(3.5〜6.5pmol/L),FT4大于154.8pmol/L(11.5〜23.5pmol/L),sTSH0.lµIU/ml(0.3〜5.0µIU/ml),谷丙转氨酶85U/L(5〜40U/L),总胆红素24.6µmol(3.4〜20µmol/L),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刺激抗体(+)。凝血功能:D-二聚体1400µg/L(0〜300µg/L),凝血酶原时间(PT)54.9秒(10〜15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3.8秒(24〜40秒),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5.94(0.8〜1.5),纤维蛋白原(FIB)57.4mg/dl(180〜400mg/dl),第八因子(FⅧ):C179.1%(80%〜150%)。心电监护示快速心房颤动,心率140次/分。X线胸片:右肺尖区结节状致密影,心脏增大,左肺纹理增多。胸部CT:双肺未见确切异常,甲状腺体积增大,主肺动脉增宽,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UCG):左心房增大,二尖瓣反流。根据病史与相关检查,该患者患有目前对该患者进行的治疗措施不合适的有下列情况可以延缓或防止血液标本凝固的是
- 下列能反映凝血功能的试验是
- 下列不是凝血功能紊乱病因的是
- 妊娠期母体凝血功能,正确的是下列哪项
- 下列凝血因子中,草酸盐抗凝剂对其保护较差的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