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原性弱的抗原制备抗体,最佳做法是
- A: 肌内注射
- B: 腹腔注射
- C: 静脉注射
- D: 皮内注射
- E: 加佐剂皮内注射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者男,32岁。急性病容,巩膜疑有黄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伴肌紧张。实验室检査:WBC 12.4×109/L,Hb 100g/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B超:胆囊明显增大,囊壁增厚,可见反射很强的胆石数个,最大约1.5cm,提示胆囊炎、胆石症。急诊入院准备手术,患者过去无输血史,输血科急诊定血型为“O”型,但与几个O型供血者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凝集,次侧管均出现弱凝集。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RBC与抗A、抗B、抗A1抗体未发生凝集,但与抗A+B有弱凝集(+),有较强的H抗原(3+);患者血清中无抗A抗体,但有较弱的抗B抗体(+)。输血科值班医生对患者首先应如何检验患者考虑如何用血患者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配血凝集
- 患者男,32岁。急性病容,巩膜疑有黄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伴肌紧张。实验室检査:WBC 12.4×109/L,Hb 100g/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B超:胆囊明显增大,囊壁增厚,可见反射很强的胆石数个,最大约1.5cm,提示胆囊炎、胆石症。急诊入院准备手术,患者过去无输血史,输血科急诊定血型为“O”型,但与几个O型供血者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凝集,次侧管均出现弱凝集。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RBC与抗A、抗B、抗A1抗体未发生凝集,但与抗A+B有弱凝集(+),有较强的H抗原(3+);患者血清中无抗A抗体,但有较弱的抗B抗体(+)。输血科值班医生对患者首先应如何检验患者考虑如何用血
- 患者男,32岁。急性病容,巩膜疑有黄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伴肌紧张。实验室检査:WBC 12.4×109/L,Hb 100g/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B超:胆囊明显增大,囊壁增厚,可见反射很强的胆石数个,最大约1.5cm,提示胆囊炎、胆石症。急诊入院准备手术,患者过去无输血史,输血科急诊定血型为“O”型,但与几个O型供血者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凝集,次侧管均出现弱凝集。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RBC与抗A、抗B、抗A1抗体未发生凝集,但与抗A+B有弱凝集(+),有较强的H抗原(3+);患者血清中无抗A抗体,但有较弱的抗B抗体(+)。输血科值班医生对患者首先应如何检验患者考虑如何用血患者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配血凝集从以上信息判断患者血型最可能是
- 抗原性极弱的是
- 免疫原性最弱的抗原是
- 患者,男性,30岁,因长期腹痛腹泻、日腹泻5次以上、血便和黏液样便、伴阵发性肠痉挛性疼痛、发热、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症状半年就诊。粪便检查肉眼可见黏液脓血,肠镜检查显示:直肠和乙状结肠弥漫性浅表溃疡性病变,黏膜血管纹理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血清学检出针对O14大肠杆菌抗原的IgG抗体增高。临床诊断: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强的松和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治疗缓解了症状。推测该患者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机制之一是
-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分子显弱酸性,pKa=3.49。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应降低。临床选药与药物剂量有关,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较大剂量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则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不同剂量阿可匹林(0.25g,l.0g和1.5g)的消除曲线如下图。根据上述信息,关于阿司匹林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药物的解离常数可以影响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根据上述信息,在pH为1.49的胃液中的阿司匹林吸收情况是临床上阿司匹林多选用肠溶片,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 抗原性最弱的干细胞是
- 患者王某,男,25岁,江苏人。近1个多月来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伴胸痛、乏力,前来就诊。问病史,曾多次生食早市的“醉石蟹”。査体:T 37.9℃,心脏正常,两肺呼吸音减弱,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l0×109/L,嗜酸性粒细胞16%。X线胸片见肺下部纹理增粗,有隧道样及囊样改变。肺吸虫皮内试验阳性,痰抗酸杆菌阴性,痰检虫卵阳性,诊断为肺吸虫病,采用吡喹酮治疗,痊愈。该病的确诊依据是该患者患病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