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 B: 皮损呈多形性,但以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
- C: 氨苯砜或沙利度胺治疗常有效
- D: 易合并关节痛、腹痛及血尿
- E: 抗核抗体(ANA)常阳性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关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不正确的是
- 女性,49岁。以“双手及颜面皮肤肿胀、变硬6个月”来诊。查体:手指及面部皮肤增厚,皮肤紧绷,嘴唇变薄,张口受限。手指肿胀,呈“腊肠样",指端发绀,关节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ANA阳性。本病的常见首发症状是患者治疗使用的药物中,有抑制胶原合成作用的是患者近2周出现活动后气短及干咳,应为患者做肺CT检查,目的不包括下列表现一般不见于此病的是
- 11个月男婴,发热、咳嗽4天,气急2天。查体:皮肤猩红热样皮疹,R 60次/分,鼻翼扇动,双肺中、细湿啰音,右肺背部叩诊稍浊,P 150次/分,律齐,肝肋下1. 5cm。血常规WBC 19×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关于本病胸部X线片可能发生的改变,应除外的是
- 1岁患儿,发热、咳嗽1周,气急3天入院。查体:T 39℃,皮肤猩红热样皮疹,R 60次/分,鼻翼扇动,双肺中、细湿啰音,右肺背部叩诊浊音,P 150次/分,律齐,肝肋下1.5cm。 WBC 12.0×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关于本病胸部X线可能有的改变中,应除外的是
- von Willebrand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已知与之相关的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定位于12pl3.31)存在多种突变形式。携带突变的人群比例约为 1/120,可出现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临床病理症状。临床病理分析表明,本病患者体内的vWF活性异常增高,使与血小板的结合能力相应增强。当机体受损出血时,血小板会因与vWF的强力结合而难以解离出来,以致不能够接触、依附于血管内皮而发挥其止血功能。vWF突变属于
- 患者女,23岁,鼻塞、鼻痒、喷嚏、清涕3年,常年性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近来有胸闷、咳嗽3个月。查体:鼻中隔稍左偏,鼻黏膜苍白水肿,大量水样分泌物。 为进一步明确并完善诊断,需行以下检查在所进行的变应原检查中,常年性变应原包括若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尘螨强阳性,鼻分泌物涂片中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下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包括患者近来出现胸闷、咳嗽,最可能的诊断是若患者用药物治疗时疗效尚可,但停药后症状即反复发作,且有加重趋势,下一步应如何治疗关于特异性免疫治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岁患儿,发热、咳嗽1周,气急3天入院。查体:T 39℃,皮肤猩红热样皮疹,R 60次/分,鼻翼扇动,双肺中、细湿啰音,右肺背部叩诊浊音,P 150次/分,律齐,肝肋下1.5cm。 WBC 12.0×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关于本病胸部X线可能有的改变中,应除外的是根据诊断,选用的抗生素是
- 11个月男婴,发热、咳嗽4天,气急2天。查体:皮肤猩红热样皮疹,R 60次/分,鼻翼扇动,双肺中、细湿啰音,右肺背部叩诊稍浊,P 150次/分,律齐,肝肋下1. 5cm。血常规WBC 19×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关于本病胸部X线片可能发生的改变,应除外的是根据诊断,选用何种抗生素最合适
- 患者,男,20岁,发现股骨远端包块,查体局部轻度压痛,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X线检查股骨远端内侧呈溶骨性破坏,轻度向内侧膨胀,软组织内无包块。病灶边缘清晰,无骨膜反应。初步诊断为患者入院后检查体温正常,血常规及血沉均无异常,进一步治疗应采用患者治疗后出院,随访复查时,最为重要的检查是患者2年后又出现右膝关节疼痛,X线检查示局部复发,骨端进一步膨胀,外侧亦有骨皮质变薄。此时的治疗应采用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