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棘突间进行穿刺至蛛网膜下隙,错误的是
- A: 可取侧卧和胸膝卧位
- B: 胸上部穿刺针方向与皮肤角度在60°左右
- C: 胸下部穿刺针方向与皮肤角度在35°左右
- D: 穿刺针到达蛛网膜下隙即有脑脊液溢出
- E: 经过结构:皮肤一浅筋膜一深筋膜一棘上靭带一棘间韧带一硬膜外隙一硬脊膜一硬膜下隙一蛛网膜一蛛网膜下隙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女性,40岁,连续行走时两侧臀腿痛,需间歇性下蹲休息2年。开始能连续行走半小时,随后间歇期逐渐缩短,现在行走200m就出现症状,平卧时无症状。查体腰4〜5椎棘突间压痛,无放射,直腿抬高左右均达70°,两下肢感觉、肌力均正常。其诊断考虑为如果X线正侧位平片显示,腰4椎向前Ⅱ°滑脱,通常再进行哪项检查
- 女性,40岁,连续行走时两侧臀腿痛,需间歇性下蹲休息2年。开始能连续行走半小时,随后间歇期逐渐缩短,现在行走200m就出现症状,平卧时无症状。查体腰4〜5椎棘突间压痛,无放射,直腿抬高左右均达70°,两下肢感觉、肌力均正常。其诊断考虑为如果X线正侧位平片显示,腰4椎向前Ⅱ°滑脱,通常再进行哪项检查根据该病人的症状体征,腰4椎Ⅱ°滑脱的X线片,最适宜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
- 患者,女,46岁,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跛行,劳累或长距离行走后双髋酸胀,不伴有疼痛。2年前双髋关节出现间歇性疼痛,同时伴有下腰部疼痛,仍以劳累或长距离行走后明显,休息后缓解。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坏死”。近一月来患者下腰部疼痛加重。[提示]患者自从会独立行走时起就有跛行,无外伤史;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潮热、盗汗、消瘦;全身其他关节无疼痛;疼痛主要位于双髋关节后方中上份和腰3-5椎棘间和棘突旁,为胀痛、钝痛;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常常在劳累或长距离行走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患者日常生活中无痛行走距离小于1km;既往史中无长期大量饮酒史或长时间激素使用史。跛行步态和疼痛对患者工作生活均有影响。无胃十二指肠溃病、胃炎史。查体:蹒跚步态,骨盆前倾,股骨大粗隆突出,臀部后耸,Trendelenburg征阳性。腰椎生理弧度明显加大,L3-5椎棘间和棘突旁明显叩压痛,屈伸活动轻度受限。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缩lcm,轻度肌肉萎缩。双侧髋关节前方及内收肌止点处压痛,髖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正常,外旋外展受限,“4”字试验阳性。膝踝关节未见异常。双下肢皮肤无异常,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Ⅴ级。关于髋部疼痛的叙述,正确的有X线片如图10所示。该患者可诊断为进一步确诊需要的辅助检查为
- 患者,女,59岁,无明显诱因反复腰痛5年伴右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半年。查体:腰4/5棘突问明显压痛,存在明显“台阶感”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内侧皮肤感觉减退,右踇趾背伸肌力减退,双侧Babinski征(一)。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4椎体轻度向前滑移征象。与腰椎峡部裂鉴别诊断,最常做的检查是若进一步检查后骨质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致病因素是
- L4-5间盘突出体表进针点与棘突中线的距离( )
- 腰交感干阻滞多在第几腰椎棘突旁4~5cm处进针
- 男性,25岁。腰背部疼痛、乏力、低热、盗汗、消瘦1月余,加重3日入院。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腰肌劳损”,给予口服止痛药和理疗,症状稍缓解。发病以来食欲较差,体重减轻3.5kg。查体:腰椎活动度受限,L4~5棘突压痛,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右下腹饱满,肌稍紧张,轻压痛。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应考虑目前需要进行的检查是目前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提示:检查发现L4~5椎体明显破坏,椎间隙消失,较多小块死骨形成,右侧腰大肌阴影明显增宽隆起。ESR110mm/h,Hb66g/L)
- 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
- 发生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尸检,尸检时间应在死亡多长时间内进行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