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师为评价某新药对流感的治疗效果,共收治了100例流感病人,一周后治愈的有90例,由此认为该新药对流感疗效显著。针对此实验,正确的观点是
- A: 结论正确,因为治愈率达90%
- B: 结论不能肯定,因为未做重复试验
- C: 结论不能肯定,因为未设对照组
- D: 结论不能肯定,因为未做统计学处理
- E: 结论不能肯定,因为实验样本含量较少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某患者夜间突发急腹症被送到某医院看急诊,初诊为急性胆囊炎。负责医师因自己年轻,怕担风险,未做任何处理,即让家属把患者送往15km外的中心医院就诊,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患者胆囊穿孔,中毒性休克,后虽经抢救挽救了生命,但医药费用去3万多元。对该医师的正确伦理评价是对该医师的行为进行伦理评价时,应该主要考虑的是:医师是否做到了
- 某患者夜间突发急腹症被送到某医院看急诊,初诊为急性胆囊炎。负责医师因自己年轻,怕担风险,未做任何处理,即让家属把患者送往15km外的中心医院就诊,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患者胆囊穿孔,中毒性休克,后虽经抢救挽救了生命,但医药费用去3万多元。对该医师的正确伦理评价是对该医师的行为进行伦理评价时,应该主要考虑的是:医师是否做到了当事医师在为自己的行为作伦理反思和辩护时,下列看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 某医师为评价某新药对流感的治疗效果,共收治100例流感患者,一周后治愈的有90例,由此认为该新药对流感疗效显著。针对此试验,正确的观点是
- 男,18岁,右大腿有一肿块,前来某医院就诊。甲医师接诊,经拍片检查,疑为骨瘤,但病灶不明显,未确诊,亦未将病情告知患者。半年后,肿块明显增大,再到该院就诊。乙医师接诊,确诊为恶性骨瘤,需截肢。乙医师在与患者家属谈话时,透露半年前甲医师接诊的实情。患者家属听后认为,这次遭受截肢之苦是甲医师的误诊造成。甲、乙医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坏。从医患关系角度,甲医师与患者家属关系恶化的原因,最根本的是从医际关系角度,对乙医师透露实情的做法进行评价,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根据以上案例,从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指标评价甲医生的做法不适合于
- 某患者夜间突发急腹症被送到某医院看急诊,初诊为急性胆囊炎。负责医师因自己年轻,怕担风险,未做任何处理,即让家属把患者送往15km外的中心医院就诊,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患者胆囊穿孔,中毒性休克,后虽经抢救挽救了生命,但医药费用去3万多元。对该医师的正确伦理评价是
- 男,18岁,右大腿有一肿块,前来某医院就诊。甲医师接诊,经拍片检查,疑为骨瘤,但病灶不明显,未确诊,亦未将病情告知患者。半年后,肿块明显增大,再到该院就诊。乙医师接诊,确诊为恶性骨瘤,需截肢。乙医师在与患者家属谈话时,透露半年前甲医师接诊的实情。患者家属听后认为,这次遭受截肢之苦是甲医师的误诊造成。甲、乙医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坏。从医患关系角度,甲医师与患者家属关系恶化的原因,最根本的是从医际关系角度,对乙医师透露实情的做法进行评价,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某女患者,59岁,因患肝硬化腹腔积液,出现肝性脑病,多次昏迷,处于濒死状态。其子在得知母亲已治愈无望时,向主管医师提出书面请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以尽快解除病人濒死前的剧痛。在家属再三请求之下,主管医师下了医嘱,先后两次注射复方冬眠灵175mg,病人安静地死去。之后,主管医师及病人的儿子2人均以故意杀人罪被起诉立案,后经市人民法院多次公开审理及诉讼后,才宣告主管医师无罪释放。从医学伦理方面对该医师所作所为的正确评价是
- 某女患者,59岁,因患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失代偿期住进某市中医院,经治疗病情未见改善,反而加重,出现肝性脑病,多次昏迷,处于濒死状态。其子在得知母亲已治愈无望时,向主管医师提出书面请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以尽快解除病人濒死前的剧痛。在家属再三请求之下,主管医师于1986年6月28日下了医嘱,先后两次注射复方冬眠灵175mg,病人安静地死去。之后,主管医师及病人的儿子二人均以故意杀人罪被起诉立案,主管医师先后两次被收审,并被逮捕羁压一年,后经市人民法院多次公开审理及诉讼后,才宣告主管医师无罪释放。从医学伦理方面对该医师所做所为的正确评价是
- 某医院的太平间里存放了一位刚刚因心肌梗死而死亡的病人的尸体,该院心外科的医师刘某知道后,认为这是让实习学生了解心肌梗死死亡病人心脏病变的好机会。但无法联系到死者家属,若是等到第二天,可能尸体会被拉走火化,而且实习学生第二天将返校。因此,当天晚上,刘某召集学生参观了他所作的该死亡病人的尸体解剖,并在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将尸体擦洗干浄,穿好衣服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评价,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