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治疗骨质疏松药物中,属于骨吸收抑制剂的是
- A: 雌激素
- B: 氟制剂
- C: 维生素D
- D: 甲巯咪唑
- E: 阿托伐他汀钙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下述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哪些不正确
- 以下对复泰奥治疗骨质疏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使用二磷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患者,女,16岁,左髋部疼痛不适2个月,近1周来逐渐加重,影响夜间睡眠,入院测体温正常。X线片示左髂骨局部破坏表现,骨皮质呈虫蚀样破坏,穿刺活检示符合小圆细胞恶性骨肿瘤。以下临床治疗的描述,错误的是
- 患者,女,18岁,右上臂创伤后疼痛、肿胀、畸形6小时就诊。体查:右上臂中段轻度肿胀,缩短畸形及反常活动。X线片示右肱骨中段横行骨折,骨折端重叠2cm。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患肢肘关节以下严重肿胀、青紫,右手发凉、麻木,被动活动手指感剧痛,右桡动脉搏动消失。最可能是发生的并发症是9个月后复查:右上臂肌肉萎缩、中段有假关节,X线片示右肱骨中段陈旧性骨折不连接,两折端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被浓密骨质封闭,骨质缺损3cm。最恰当的处理是
- 男性,13岁,左膝痛11个月,患肢不敢负重。査体:膝关节肿胀明显,伸、屈活动稍受限,浮髌试验阳性。血沉32mm/h。X线摄片: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关节面完整。曾给予正规的抗结核非手术治疗半年,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下一步治疗应采用
- 5岁女孩,因发热1个月,伴双下肢疼痛1周住院。查体:T38.5℃,面色苍白,无皮疹,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可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cm,脾肋下未触及,无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无特殊。血常规示Hb90g/L,WBC20×109/L,中性粒细胞12%,淋巴细胞82%,PLT50×109/L。血涂片示:原始+幼稚细胞3%,直径小于12μm,核圆,偶有凹陷、折叠,核质较粗,核仁1~2个、较小,胞质少,质偏蓝,质内无明显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红细胞沉降率50mm/h。经骨髓检查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细胞遗传学检查有48条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发现存在EFV6-CBFA2融合基因。患儿明确诊断后给予化疗,治疗第八天外周血涂片未见幼稚细胞,治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检查均达完全缓解标准。下列骨髓象中与上述诊断相符的是按上述资料,应属于的类型是如本例治疗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的时间是如本例早期强化治疗期间出现头痛、呕吐、面瘫。为明确原因,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如经检查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虽经积极治疗,不久后出现骨髓复发,如能取得再次完全缓解。为争取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下列治疗措施中首选的是下列哪种化疗药物最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 5岁女孩,因发热1个月,伴双下肢疼痛1周住院。查体:T38.5℃,面色苍白,无皮疹,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可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cm,脾肋下未触及,无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无特殊。血常规示Hb90g/L,WBC20×109/L,中性粒细胞12%,淋巴细胞82%,PLT50×109/L。血涂片示:原始+幼稚细胞3%,直径小于12μm,核圆,偶有凹陷、折叠,核质较粗,核仁1~2个、较小,胞质少,质偏蓝,质内无明显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红细胞沉降率50mm/h。经骨髓检查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细胞遗传学检查有48条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发现存在EFV6-CBFA2融合基因。患儿明确诊断后给予化疗,治疗第八天外周血涂片未见幼稚细胞,治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检查均达完全缓解标准。下列骨髓象中与上述诊断相符的是按上述资料,应属于的类型是如本例治疗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的时间是
- 5岁女孩,因发热1个月,伴双下肢疼痛1周住院。查体:T 38.5℃,面色苍白,无皮疹,下肢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可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cm,脾肋下未触及,无关节红肿,神经系统无特殊。血常规示 Hb 90g/L,WBC 20×109/L,中性粒细胞12%,淋巴细胞82%,PLT 50×109/L。血涂片示:原始+幼稚细胞3%,直径小于12μm,核圆,偶有凹陷、折叠,核质较粗,核仁1~2个、较小,胞质少,质偏蓝,质内无明显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红细胞沉降率50mm/h。经骨髓检査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前B细胞型。细胞遗传学检查有48条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査发现存在EFV6-CBFA2融合基因。患儿明确诊断后给予化疗,治疗第八天外周血涂片未见幼稚细胞,治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检查均达完全缓解标准。下列骨髓象中与上述诊断相符的是按上述资料,应属于的类型是如本例治疗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的时间是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