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减少,间隙增宽,椎体上、下缘向内凹陷变扁,呈鱼脊椎样是
- A: 骨质疏松
- B: 骨质软化
- C: 骨质破坏
- D: 骨质增生硬化
- E: 骨膜增生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女性,70岁,四肢、脊柱骨痛1年余,活动受限,行走不便,骨密度检查 T小于-2.8SD,既往有脊柱、髋部骨折史。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为
- 女性,70岁,四肢、脊柱骨痛1年余,活动受限,行走不便,骨密度检查 T小于-2.8SD,既往有脊柱、髋部骨折史。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EXA)测定中,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T值为
- 患者男,37岁。因“右髋部疼痛1年”来诊。X线片示:全身骨骼密度增高,骨质致密硬化;脊柱椎体密度不一致,椎体呈“夹心蛋糕”样;管状骨之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小梁部分或全部消失,骨纹理消失,呈一致性致密硬化。最可能的诊断是
- 患者男,37岁。因“右髋部疼痛1年”来诊。X线片示:全身骨骼密度增高,骨质致密硬化;脊柱椎体密度不一致,椎体呈“夹心蛋糕”样;管状骨之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小梁部分或全部消失,骨纹理消失,呈一致性致密硬化。最可能的诊断是本病的病理变化包括
- 患儿男,4岁。因“发热3天”来诊。查体:高热,面色苍白。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貌。X线片示:全身骨密度增高,骨质致密硬化,皮质增厚,髓腔变窄。脊柱椎体密度不一致,椎体上下骨板骨质明显硬化,椎体呈“夹心蛋糕”样。管状骨之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骨纹理消失,呈一致性致密硬化,呈白色粉笔样。最可能的诊断为
- 患儿男,4岁。因“发热3天”来诊。查体:高热,面色苍白。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貌。X线片示:全身骨密度增高,骨质致密硬化,皮质增厚,髓腔变窄。脊柱椎体密度不一致,椎体上下骨板骨质明显硬化,椎体呈“夹心蛋糕”样。管状骨之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窄或消失,骨纹理消失,呈一致性致密硬化,呈白色粉笔样。最可能的诊断为本病的预防措施不包括
- 患者女,40岁。因“双下肢麻木伴髋、膝关节僵硬、疼痛1年”来诊。患者在氟化物工厂附近居住。查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僵直,间歇性跛行。实验室检查:血、尿、骨组织氟含量测定均升高。X线片示:四肢和脊柱骨质密度增高,骨硬化;脊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上下椎体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腰椎黄韧带钙化,小关节增生致腰椎管狭窄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 患者女,40岁。因“双下肢麻木伴髋、膝关节僵硬、疼痛1年”来诊。患者在氟化物工厂附近居住。查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僵直,间歇性跛行。实验室检查:血、尿、骨组织氟含量测定均升高。X线片示:四肢和脊柱骨质密度增高,骨硬化;脊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上下椎体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腰椎黄韧带钙化,小关节增生致腰椎管狭窄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本病的外治法包括
- 患者女,40岁。因“双下肢麻木伴髋、膝关节僵硬、疼痛1年”来诊。患者在氟化物工厂附近居住。查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僵直,间歇性跛行。实验室检查:血、尿、骨组织氟含量测定均升高。X线片示:四肢和脊柱骨质密度增高,骨硬化;脊柱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上下椎体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腰椎黄韧带钙化,小关节增生致腰椎管狭窄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本病的外治法包括本病的治疗措施包括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