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搜题
登录
搜索
关于转氨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膜通透性升高时,ALT不升高
B: 正常血清中ALT与AST含量很高
C: ALT的半衰期为17h,AST的半衰期为47h
D: AST测定肝细胞损害的灵敏度高于ALT
E: ALT与AST均为细胞内酶
答案:
查看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关于血清氨基转移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关于天冬氨酸氨基甲酰基转移酶的下列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
9
/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
9
/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患者,男性,48岁。口服磺胺甲恶唑3周后,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密集的、深红色、粟粒大小的红斑、斑丘疹伴瘙痒,面部稍肿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
9
/L,丙氨酸转氨酶8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0U/L。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药物是关于药疹的发病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药疹处理首要的措施是
在正常情况下,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合酶催化甘氨酸与琥珀酰CoA生成ALA,再转化为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后者可在PBG脱氨酶作用下逐级合成血红素(heme)。急性间隙性吓啉症(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由于ALA和胆色素原的大量合成和严重积聚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是由于继发性损害导致的一类疾病。有关本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患者,45岁,男,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升高入院。其兄有HBV相关性肝硬化病史。实验室检查显示:A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血清学检查显示,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HBeAg) (+),HBeAb阴性(-)。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该病人可用的治疗药物为
患者,女性,35岁。发热、干咳,胸痛1周伴关节痛。无皮疹,无水肿。血象正常,尿常规:白细胞(++),ESR17mm/h,草转氨酶90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9g/L肝炎病毒阴性,胸片:右侧中等量积液,过去史:父亲有结核史,姐姐10年前死于SLE。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关于转氨酶测定哪项不正确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
不再提醒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