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细菌在个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
- A: 菌苔
- B: 菌丝
- C: 菌团
- D: 菌膜
- E: 菌落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基上的生长现象是
-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
-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是形成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检查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
- 患者,男,50岁,个体经营羊肉串,有过外伤史。发热8天伴头痛,发热原因待查入院。体温39℃,血象WBC不升高,先以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处理效果不明显。入院血培养三天G-小杆菌(ESBL+),单个存在,无动力。生化鉴定疑似布鲁氏菌。依据:细菌培养特性、染色菌体形态特征等、病人的接触史、流行病学及病史-波浪热、血象、临床症状,诊断布鲁氏菌病。该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结合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治疗6周后痊愈。所用链霉素属于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检查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目前该患儿采用最合适的化学治疗方案是
- 10岁男孩,因反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来诊。查体:T 38.7℃,面色苍黄,皮肤有散在瘀点、瘀斑,牙龈肿胀,双腋下各触及两个如枣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触痛,胸骨下端叩击痛阳性,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cm,脾肋下1.5cm。血常规示 Hb 70g/L,WBC 11.4×109/L,中性粒细胞35%,淋巴细胞15%,单核细胞40%,见15%的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PLT 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尿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检查中具有确诊意义的是目前该患儿采用最合适的化学治疗方案是本例如治疗经过顺利,维持治疗需坚持的时间为
- 大于5cm的单个细菌性肝脓肿应行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