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儿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的机制为
- A: 肺门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壁
- B: 百日咳杆菌产生多种毒素及细胞产物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 C: 病变部位炎症、水肿、分泌物增多,引起支气管痉挛
- D: 病变部位小支气管平滑肌有发作性痉挛,兴奋呼吸中枢
- E: 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引起黏膜炎症及上皮细咆纤毛运动障碍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患儿,8岁。4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39℃,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体检:肺部呼吸音增粗。血清冷凝集试验呈阳性。引起该患儿肺部病变的病原体最可能是
- 患儿,8岁,4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39℃,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体检:肺部呼吸音增粗。胸部X线:大片密度增高影;血清冷凝集试验呈阳性。引起该患儿肺部病变的病原体最可能是
- 患儿,8岁。4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39℃,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体检:肺部呼吸音增粗。胸部X线:大片密度增高影;血清冷凝集试验呈阳性。引起该患儿肺部病变的病原体最可能是
- 女孩8个月,因发热、咳嗽8天,近3天加重,纳差。附近有百日咳患者,患儿未接受过预防接种。体检:体温37.5℃,神志清,两眼睑水肿,咽红。诊断为百日咳。下列哪种病原不引起百日咳样痉咳下列哪种是百日咳杆菌的致病因子该患儿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的机制为
- 女婴,2个月。高热3天,伴阵阵双目凝视1天多入院,每次发作仅数秒钟,病前轻度咳嗽。病后体温39.6-40.5℃,吃奶减少一半,精神不如以前。检查患儿体温40.2℃,精神委靡,多睡,前囟饱满,颅缝不分离,颈无明显抵抗,Kernig征阴性,Babinski征阴性,脑脊液混如米汤样,常规和生化检查分析确认为化脓性脑膜炎。该例的下列症状中,哪项不能视为婴幼儿期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对该例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检验中,下面哪一项最支持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入院后立即给予头孢噻肟(cefotaxime)20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体温下降至37.9-38.7℃,反应稍好,但依然神萎多睡,前囟饱满,全身阵阵强直。治疗3天后再作腰椎穿刺,脑脊液不再米汤样,白细胞数降为150×106/L,Pandy试验仍阳性.糖定量升达28mmol/L。为此想到并发硬膜下积液可能性.如需确诊该并发症,并了解其性质,临床主要依赖在确诊并发硬膜下积液后,如积液量较大引起颅压增高时,应首先考虑对该患儿进行以下治疗
- 男孩,4岁,因3周内反复惊厥发作6次,右侧肢体偏瘫1天入院。每次惊厥发作数分至十余分钟,均为右侧肢体为主的全身强直阵挛。病后常有不规则低热,精神委摩多睡。昨日再次惊厥后遗留右侧肢体偏瘫。病前3周曾患感冒3天。既往有热性惊厥史2次。体检:患儿嗜唾状,右侧上下肢肌力Ⅰ-Ⅱ级和右侧中枢性面瘫。右Babinski征阳性。院外MRI扫描显示双额顶区脑白质大片对称性异常信号,中线无偏移。入院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CSF白细胞计数15×106/L,Pandy试验阳性,蛋白定量0.08g/L。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该病脑内的最明显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引起该患儿脑症状进行性加重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触发该患儿此次脑部疾病过程的最可能诱因是
- 男孩,4岁,因3周内反复惊厥发作6次,右侧肢体偏瘫1天入院。每次惊厥发作数分至十余分钟,均为右侧肢体为主的全身强直阵挛。病后常有不规则低热,精神委摩多睡。昨日再次惊厥后遗留右侧肢体偏瘫。病前3周曾患感冒3天。既往有热性惊厥史2次。体检:患儿嗜唾状,右侧上下肢肌力Ⅰ-Ⅱ级和右侧中枢性面瘫。右Babinski征阳性。院外MRI扫描显示双额顶区脑白质大片对称性异常信号,中线无偏移。入院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CSF白细胞计数15×106/L,Pandy试验阳性,蛋白定量0.08g/L。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该病脑内的最明显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引起该患儿脑症状进行性加重的主要病理机制是
- 引起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的疾病是
- 引起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的疾病有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