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增多伴随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with increased IgM,HIGH)机制是免疫球蛋白基因的
- A: 重链类别转换异常
- B: 轻链类别转换异常
- C: 超突变异常
- D: 等位基因排斥异常
- E: 重链增强子与c-Myc基因融合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血IgM正常或增高,IgG、IgA、IgE缺乏见于
- 患儿,男性,3个月龄,出生后1个月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伴不规则发热、腹泻,排除宫内感染后行免疫功能检测,发现患儿血清IgG、IgM、IgA均明显降低,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B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儿的致病因素是
- 患者,女性,40岁。双下肢红斑、结节,伴疼痛2周。2周前双下肢突然出现多处水肿性红斑、丘疹,伴轻微灼痛感,逐渐发展为黄豆大小的疼痛性结节;静脉注射霉素2天,症状无改善,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无药物及物过敏史。如该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团塞,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直接免疫病理可见血管壁有IgG、IgM和C3沉积。对该患者诊断为
- 患儿男,26d,出生2周时出现尿黄,伴有溢乳和食欲差,粪便间断呈陶土样2周入院。母亲妊娠期曾有发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CMV IgM抗体阳性。体检发现全身皮肤和巩膜中度黄染,肝右肋缘下1.5cm可触及,脾肋下2.0cm可触及,血清胆红素120μmol/L,ALT117U/L,AST286U/L,肺部CT提示间质性肺炎。最可能的诊断是
- 患者,女性,40岁。双下肢红斑、结节,伴疼痛2周。2周前双下肢突然出现多处水肿性红斑、丘疹,伴轻微灼痛感,逐渐发展为黄豆大小的疼痛性结节;静脉注射霉素2天,症状无改善,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无药物及物过敏史。如该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团塞,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直接免疫病理可见血管壁有IgG、IgM和C3沉积。对该患者诊断为继续追问患者病史,患者既往反复口腔溃疡2年,其间曾出现1次外阴溃疡,密下列检查中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 血IgM正常或增高,ISG、ISA、IgE缺乏见于
- 男,76岁,5个月来间断发热伴腰痛,化验Hb 76g/L,WBC和PLT正常,尿蛋白(+++),尿本周蛋白(+),血清蛋白电泳未见M带,IgG 4g/L,IgA 0.9g/L,IgM 0.6g/L,IgD和IgE减低未测出,骨髓浆细胞占56%,X线片见L1~L3,有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其类型是
- 女性,32岁。发现蛋白尿,血尿3年来诊。患者3年前体检行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镜检红细胞10-20/HP,血压125-135/80-90mmHg,肾功正常,3年来多次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6-1.4g。1个月前受凉后咽痛、发热,次日出现肉眼血尿,口服抗生素咽痛好转,尿常规仍为Pro(++),RBC12个/HP,复查肾功能:BUN10.4mmol/L,Gr345umol/L。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是如果肾活检病理报告中,免疫荧光:[IgG(+),IgA(+++)IgM(-),C3(++),Clq(-),FRA(-),Alb(-)],在毛细血管壁、系膜区颗粒样沉积。光镜:肾穿刺组织可见36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弥漫增生伴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严重破坏,18个细胞性新月体,5个细胞纤维性新月体,4个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多灶状及大片状萎缩伴红细胞管型,肾间质大片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增厚。诊断为
- 女性,32岁,发现蛋白尿、血尿3年来诊。患者3年前体检行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镜检红细胞10~20/HP,血压125~135/80~90mmHg,肾功正常,3年来多次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6~1.4g。1个月前受凉后咽痛、发热,次日出现肉眼血尿,口服抗生素咽痛好转,尿常规仍为Pro(++),RBC12个/HP,复查肾功BUN为10.4mmol/L,Cr为345μmol/L。如果肾活检病理报告为:免疫荧光:IgG(+),IgA(+++),IgM(-),C3(++),C1q(-),FRA(-),Alb(-),在毛细血管壁、系膜区和鲍曼囊颗粒样沉积。光镜:肾穿刺组织可见36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弥漫增生伴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襻严重破坏,18个细胞性新月体,5个细胞纤维性新月体,4个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多灶状及大片状萎缩伴红细胞管型,肾间质大片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管壁增厚,诊断为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