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切除术,经额针刺”在ICD-9-CM-3中构成手术名称的主要成分是
- A: 部位+术式
- B: 部位+入路+疾病性质
- C: 部位+术式+疾病性质
- D: 术式+入路+疾病性质
- E: 部位+术式+入路+疾病性质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经单鼻孔-碟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描述正确的是()
- 女,55岁。垂体腺瘤切除术后1小时。查体:P96次/分,R30次/分,BP110/55mmHg,神志清楚。可采取的体位是
- 女,55岁。垂体腺瘤切除术后1小时。查体:P96次/分,R30次/分,BP110/55mmHg,神志清楚。可采取的体位是
- 患者因库欣病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后1年,定期随访疾病是否复发,在治疗过程中随访疗效的指标是:
- 女性,43岁,因“垂体瘤术后6年,双肾上腺全切术后4年,皮肤、黏膜变黑2年”来诊。患者于9年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闭经等症状,查血ACTH升高,颅脑CT示垂体瘤,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血皮质醇(Cor)升高,肾上腺CT示双肾上腺增生,行“双肾上腺次全切术”。4年前再次复发行“双肾上腺全切”。之后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但未能坚持服药。2年前出现皮肤、黏膜逐渐变黑,乳头、齿龈、甲床、瘢痕等处明显,伴反复发作的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等症状。查体:T35℃,P76次/分,BP100/70mmHg;齿龈、甲床、乳头及腹部手术瘢痕部位可见色素沉着。患者目前可能的诊断有
- 女性,43岁,因“垂体瘤术后6年,双肾上腺全切术后4年,皮肤、黏膜变黑2年”来诊。患者于9年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闭经等症状,查血ACTH升高,颅脑CT示垂体瘤,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血皮质醇(Cor)升高,肾上腺CT示双肾上腺增生,行“双肾上腺次全切术”。4年前再次复发行“双肾上腺全切”。之后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但未能坚持服药。2年前出现皮肤、黏膜逐渐变黑,乳头、齿龈、甲床、瘢痕等处明显,伴反复发作的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等症状。查体:T35℃,P76次/分,BP100/70mmHg;齿龈、甲床、乳头及腹部手术瘢痕部位可见色素沉着。患者目前可能的诊断有为明确诊断应进行的检查项目包括
- 女性,20岁,因“面部变圆、变红,向心性肥胖、宽大紫纹8年加重8个月”来诊。查体:BP160/120mmHg。实验室检查:FBG大于140mg/dl,血钾2.5mmol/L,血ACTH99.6pg/ml;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胸部及肾上腺CT:未见异常。鞍区MRI:部分空泡蝶鞍,蝶窦内异常信号。根据现有条件,可能的诊断有此时的处置方案是(提示:经口鼻蝶窦内病变切除,同时行垂体探查,发现蝶窦病变为蝶窦囊肿,垂体有微腺瘤,切除微腺瘤。术后血压、血糖恢复正常,需要糖皮质激素替代。2年多后临床和激素测定提示皮质醇增多症复发)此时优先考虑的应对方案是(提示:患者于第一次垂体手术后2年6个月接受了垂体γ刀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 女性,20岁,因“面部变圆、变红,向心性肥胖、宽大紫纹8年加重8个月”来诊。查体:BP160/120mmHg。实验室检查:FBG大于140mg/dl,血钾2.5mmol/L,血ACTH99.6pg/ml;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胸部及肾上腺CT:未见异常。鞍区MRI:部分空泡蝶鞍,蝶窦内异常信号。根据现有条件,可能的诊断有此时的处置方案是(提示:经口鼻蝶窦内病变切除,同时行垂体探查,发现蝶窦病变为蝶窦囊肿,垂体有微腺瘤,切除微腺瘤。术后血压、血糖恢复正常,需要糖皮质激素替代。2年多后临床和激素测定提示皮质醇增多症复发)
- 女性,43岁,因“垂体瘤术后6年,双肾上腺全切术后4年,皮肤、黏膜变黑2年”来诊。患者于9年前出现头痛、视物模糊、闭经等症状,查血ACTH升高,颅脑CT示垂体瘤,行垂体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血皮质醇(Cor)升高,肾上腺CT示双肾上腺增生,行“双肾上腺次全切术”。4年前再次复发行“双肾上腺全切”。之后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但未能坚持服药。2年前出现皮肤、黏膜逐渐变黑,乳头、齿龈、甲床、瘢痕等处明显,伴反复发作的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头痛等症状。查体:T35℃,P76次/分,BP100/70mmHg;齿龈、甲床、乳头及腹部手术瘢痕部位可见色素沉着。患者目前可能的诊断有为明确诊断应进行的检查项目包括目前此患者的最佳治疗是(提示实验室检查:ACTH250pg/ml,Cor80.04nmol/L,24小时尿Cor40μg;血钠130mmol/L,钾4.2mmol/L,氯98mmol/L;空腹血糖3.6mmol/L。胸部X线片、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MRI:蝶鞍形态正常)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