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氨药物对下列哪种情况所致的肝性脑病无效
- A: 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
- B: 有广泛门腔静脉分流时,服用含氮药物之后
- C: 有广泛门腔静脉分流时,进食高蛋白质饮食所致
- D: 肝炎后肝硬化
- E: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一项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已上市的两种抗肿瘤药物中,A比B更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A药组有更多患者白细胞下降,B药组更多出现转氨酶升高。以下哪种说法更合理
- 男性,50岁,乙肝后肝硬化8年,腹水半年,5日前反复呕血黑便,经抢救治疗后好转,近2日来嗜睡,定向力下降。查体:可见肝掌,扑翼样震颤阳性。化验及检查:血氨156μmol/L,血糖5.6mmol/L。头CT:未见异常。该患者目前最可能的诊断是该患者诊断已明确,可采取的进一步治疗措施有下列哪些措施能促进体内氨的代谢下列哪些措施对该患者有利如果该患者昏迷后,家属迫切希望患者立即清醒,可给予下列哪种药物
- 女性,18岁,学生,因反复肝功能异常3年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角膜Kayser-Fleischer环(+)。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无特殊,肝肋下0.5cm,质中,脾肋下未扪及,腹腔积液征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对诊断有帮助的病史是(提示:入院后相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8U/L,碱性磷酸酶65U/L,血清胆红素26μmol/L,白蛋白37g/L,各项嗜肝病毒标志物阴性,血清铜蓝蛋白6.2mg/dl)该患者可能出现了(提示:入院第5日,尚未开始治疗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高热,次日出现黄疸,全身皮肤见瘀点、瘀斑及中等量腹腔积液,肝脏明显缩小,并出现睡眠颠倒,间断意识不清,血红蛋白降至56g/L,外周血网织红细胞8%,复查肝功能提示:氨基转移酶下降,总胆红素明显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17%,Coomb试验阴性)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正确的是(提示:经人工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继之应用青霉胺及常规保肝药物治疗2个月肝功能正常)
- 肝性脑病患者为降血氨,可使用的药物
- 患者,男性,52岁。于2006年9月26日因“黑便5小时”入院。患者既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5年,于2005年3月、11月及2006年4月因肝硬化腹水”先后3次住院,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保肝药物。本次入院前自觉乏力症状加重,恶心、未吐,排暗红色血便4次,量约1600ml。入院后查体:贫血貌,血压66/31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7cm,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3g/L,血小板(PLT)50×109/L,总胆红素68µmol/L,结合胆红素19µ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6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5U/L,凝血酶原时间(PT)20秒,凝血酶原活动度(PTA)O.41,血钠127mmol/L。患者初步诊断可能有住院第4天复查:PT和PTA2分钟不凝(9月29日〜10月12日期间5次监测),监测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血小板最低达17×109/L),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115秒,D-二聚体1.2mg/L(正常值0〜0.3mg/L),纤维蛋白原1.lg/L(正常值2.0〜4.0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大于50g/L(正常值5〜10mg/L)。根据上述表述,患者合并有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措施不恰当的是
- 重型肝炎为降低血氨、改善大脑功能可使用药物:
- 对结核杆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 药物是:
- 对绿脓杆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 药物是:
- 氨丙嗪用药过量引起血压下降时,应选用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