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小体位于胸腺的
- A: 皮质内
- B: 髓质内
- C: 皮质和髓质内
- D: 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 E: 被膜下及小叶间隔周围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女性,30岁,体格检査时胸部正、侧位片示前、中纵隔内有一4cm×5cm大小阴影。经手术治疗后,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瘤。对于该病的描述中,下述错误的是
- 女性,30岁,体格检査时胸部正、侧位片示前、中纵隔内有一4cm×5cm大小阴影。下列诊断中,可能性最小的是经手术治疗后,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瘤。对于该病的描述中,下述错误的是
- 病人,女性,66岁,不吸烟,因“反复咳嗽伴痰中带血2个月,头晕1周余”入院体检。胸部CT示:右上肺前段占位,约3cm×3cm,提示肺恶性病变可能,累及纵隔胸膜,两肺多发小病灶,胸椎3,5椎体破坏,提示骨转移可能;纵隔内多发小淋巴结。头颅MRI:颅内三个占位,最大病灶位于顶叶,约2cm×2cm,周围见明显水肿带。腹部B超检测未见异常。骨扫描见胸椎3,5椎体放射性浓聚。CT引导下行右肺肿块穿刺活检,肺部穿刺病理示:肺腺癌。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抑癌基因TP53表达阳性。抑癌基因TP53在各种癌症中最常见的失活机制
- 10个月男婴,反复呼吸道感染4个月,肺炎住院治疗两次。一周前发热,咳嗽,精神萎靡,食欲缺乏。查体:稍气促,双肺中细湿啰音,心无异常,未见扁桃体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部X线示双侧支气管肺炎,未见胸腺影;WBC 15×109/L,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21%;NBT阳性细胞89%;血清IgG小于200mg/L,IgM小于100mg/L,IgA 50mg/L。首先考虑的诊断是该病例家族史的特点是确诊该病的基因突变位点是
- 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2004年6月术后的诊断为
- 胸腺小体
- 患者男,56岁,因“咳嗽2月余,腰部疼痛两周”就诊,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大小3.2cm×3.5cm,边缘有毛刺,倾向周围型肺癌;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骨扫描结果提示:腰椎第1、2椎体代谢活性增高,考虑转移。患者下一步应该做的检查是活检病理报告:腺癌,中-低分化。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下列关于骨转移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患者,女性,51岁,农民。因“阵发性胸闷、心悸12小时,伴晕厥1次”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2小时清晨起床蹲位排便后起立行走时突发胸闷、心悸、黑矇,呼之不应,持续约10分钟,由急救车急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查体:神志清,心肺未发现异常体征。拟诊“冠心病,心绞痛”给予输液治疗观察8小时左右未再发作,但患者下床活动行走约l0m处又突感心悸、胸闷,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20次/分,给予吸氧,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醇片5mg无好转,约10分钟患者出现呼吸浅快、意识不清,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如果是值班医师,旁边有一个护士,有除颤设备,接下来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第一次除颤后,紧接着应进行的操作是患者经胸外按压、呼吸支持、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电除颤3次后仍未恢复窦性心律,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接下来的处理是
- 患者男,56岁,因“咳嗽2月余,腰部疼痛两周”就诊,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大小3.2cm×3.5cm,边缘有毛刺,倾向周围型肺癌;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骨扫描结果提示:腰椎第1、2椎体代谢活性增高,考虑转移。患者下一步应该做的检查是活检病理报告:腺癌,中-低分化。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下列关于骨转移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下列哪项诊断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