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入结核菌素后经多长时间观察结果( )。
- A: 12~24小时
- B: 24~48小时
- C: 48~72小时
- D: 3~4天
- E: 4~5天
答案:
解析:
相关题目
- 张某,男,22岁。受凉后发热、咳嗽、胸痛1周入院。经抗炎治疗后胸痛消失,但出现胸闷、憋气、低热、乏力。身体评估:体温37.3℃,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中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1.4×109/L,中性粒细胞78%,血沉35mm/h。入院初步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期间为该病人抽出胸腔积液时,病人突然头晕、胸闷、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护士判断此时可能是发生了住院期间为病人抽出黄色、清亮的胸腔积液,据此可判断该积液的性质为护士为病人左前臂屈侧作皮内注射5IU结核菌素,并在注射72小时后测得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平均直径为8mm,局部出现小水疱。据此判断出该病人结核菌素试验为
- 张某,男,22岁。受凉后发热、咳嗽、胸痛1周入院。经抗炎治疗后胸痛消失,但出现胸闷、憋气、低热、乏力。身体评估:体温37.3℃,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中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11.4×109/L,中性粒细胞78%,血沉35mm/h。入院初步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期间为该病人抽出胸腔积液时,病人突然头晕、胸闷、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护士判断此时可能是发生了住院期间为病人抽出黄色、清亮的胸腔积液,据此可判断该积液的性质为护士为病人左前臂屈侧作皮内注射5IU结核菌素,并在注射72小时后测得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平均直径为8mm,局部出现小水疱。据此判断出该病人结核菌素试验为入院后给予病人吸氧、泼尼松、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病人用药后发现尿液颜色变橘红色,护士解释原因为
- 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入
- 患者,男,33岁,患者于入院前2年间感右髋部疼痛,初期为活动、长时间行走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可缓解。后疼痛渐加重,并伴有夜间休息痛。期间曾因“有腹股沟区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附睾结核”予以“链霉素”肌内注射治疗。治疗10日后感耳鸣、听力下降停止注射,改用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痛略缓解。至入院前1个月,右髋部再次出现明显疼痛、活动受限,在当地诊断为“右髋关节结核”,予以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期间患者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右髋关节早期间歇性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近1年疼痛呈持续性,夜间休息痛。期间关节无明显红肿,无寒热,无其他关节肿痛。发病初期曾有潮热、盗汗,右阴囊处发热。期间体重减轻,食欲缺乏。无关节周围皮肤破溃、流脓,无咳嗽、咳痰。无结核病人接触史。关节活动度受限,上下楼梯、下蹲困难。X线片及CT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目前的信息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 子宫内膜结核刮宫时应注意刮取何处内膜:
- 患者,女性,40岁。双下肢红斑、结节,伴疼痛2周。2周前双下肢突然出现多处水肿性红斑、丘疹,伴轻微灼痛感,逐渐发展为黄豆大小的疼痛性结节;静脉注射霉素2天,症状无改善,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无药物及物过敏史。如该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团塞,红细胞外溢,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直接免疫病理可见血管壁有IgG、IgM和C3沉积。对该患者诊断为继续追问患者病史,患者既往反复口腔溃疡2年,其间曾出现1次外阴溃疡,密下列检查中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是如患者既往2个月前曾诊断为鼻窦炎。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ESR、CRP升高,PR3-ANCA(+);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提示不规则的浸润或结节;皮肤活检提示肉芽肿性炎症。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为
- 结核性脑膜炎,鞘内注药方法,错误的是
- 结核性胸膜炎时抽液治疗后,一般可予注入
- 皮内注射后应多长时间后观察结果:
查看答案确认
查看答案将消耗1积分,是否继续?